本报讯(记者王敏)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方课题组首次证实蛙类中存在眨眼视觉信号,表明这种信号交流不限于少数灵长类动物,也可能存在于其他脊椎动物中。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眨眼是具有活动眼睑的动物类群所特有的行为。眨眼一般分为生理性眨眼和作为社交信号的眨眼。
“生理性眨眼是一种生理性调节反应,例如通过眨眼排出误落眼中的异物。另外一种是把眨眼作为一种交流信号,目前的研究认为这种行为仅限于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张方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在动物进化史上,蛙类祖先是第一种登陆生活的类群,现存蛙类几乎都具有眼睑结构,可以完成眨眼动作。凹耳蛙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是第一个被证实可以采用超声通信的蛙类。张方介绍,在前期的野外观察中,他们注意到凹耳蛙在抱对前表现出频繁的眨眼行为,并推测眨眼行为可能在雌性凹耳蛙性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此,张方课题组通过控制抱对实验、视频回放实验和野外自然抱对实验,证实了该假设,即雌性凹耳蛙会向“心仪”的雄蛙发出眨眼信号,收到眨眼信号的雄蛙才能顺利抱对,否则会被雌蛙踢开。
张方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是蛙类通信行为方向的一次重大突破,对于认识动物视觉信号的起源与进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