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 高玉娟 (复旦大学)
近日,济南大学一学生称因在宿舍悬挂床帘被“给予警告处分,撤销一切评奖评优资格”,除此之外,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均明确要求学生不能悬挂床帘,否则会予以处罚。由此,部分高校禁止学生挂床帘的话题引起了热议,且多为吐槽和不满。
在争议的背后,实际上是学校管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冲突与脱节,反映的是管理缺乏灵活性的形式化倾向,是对高校管理的高效性与变通性的一种希冀。
学校方面禁挂床帘的理由主要为床帘有消防安全隐患、影响宿舍交流、阻碍意外情况被及时发现等。但是,如果床帘作为易燃易爆品要被禁止的话,那么同样易燃的床单被褥是不是也该被禁止。若是要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从直接导致起火的电路问题、用电产品使用入手才更实际些。高校所依据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中,相关论述为“学生宿舍、教室和礼堂等人员密集场所,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在门窗、阳台等部位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也并没有具体到床帘床单这类生活用品。至于对交流的影响,难道学生拉了床帘就不能交谈或者不会在座位上交谈吗?如果一片床帘就能阻隔交流,那么我们该思考的或许是宿舍交流问题究竟是拉床帘的果还是因。而对于意外状况,措施必要性的衡量依据主要是情况的严重性、普遍程度和措施有效性。对于不幸生病去世的同学我们感到惋惜,可这样的事件并不存在普遍性,主要的症结是在事前预防及同学关切不足,禁挂床帘对此类事件的预防难治标也不治本。
总的来说,禁挂床帘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不见得就有必要性和有效性,这也是令网友反感的原因之一。高校若是能做出一些切实有效而非流于表面的工作,不见得会被吐槽形式主义。例如禁止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虽被吐槽却并未被质疑,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提供也没有被谴责。
此外,高校管理的常规操作中被吐槽的情况众多,唯独这次引发了较大争议,是在于学生的重要需求发生了变化,高校的管理方式却没有跟上,两者产生了冲突。
如今,由于各种因素,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变了。在经济发展、独生子女政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当今高校学生可能不习惯于传统的集体生活,或许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个体自主意识和边界感比较强,也更为注重自己的隐私与选择的自由。而床帘能为个人在集体宿舍营造一方属于自己的空间,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强制禁拉床帘则形成了对个体选择自由的某种“挑战”。另外,高校宿舍的人际关系自有其特殊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大学校园中的宿舍亲密度相比小学、中学阶段有减弱的趋势;看往届毕业生上一辈人及的反应,对比过去也有减弱的趋势。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业压力都在扩大,甚至社交也成为一种隐形的压力。当学生回到宿舍时,更多的是要从压力中短暂抽身放松。某种意义上,学生出于自己的需求主动立起了这薄薄的“隐形墙”。
而学生选择挂床帘的另一个很主要又朴实无华的原因,也不过是想要营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大学期间,室友的作息时间因为课程安排、作息习惯的不同而不同,有人想休息的时候其他人可能还在忙,这时遮光的床帘就可以达到互不干扰的效果;如果他人睡了,自己在床上玩手机的亮光也不会影响他人;而且拉床帘也传递了一个“有人在休息”的信号,暗示新回宿舍的人保持安静。在某种意义上,它反而有利于调和作息不同的矛盾、维护宿舍和谐。
这时学校非要禁床帘,对于住宿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因为此举措不仅不能实质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觉得“添堵”,不利于校园生活的建设,而校方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成了一种浪费。
我们鼓励高校从细节入手去建设更好的宿舍生活环境,但细节也要抓到实在之处,倾听学生需求,多些高效的管理方式、调整无意义的旧规,让学生满意、学校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