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椒评论 余崔琬 (陕西师范大学)
时值暑期,无论是亲子旅游、研学参观,还是体悟文化、追寻记忆,博物馆成为人们出游的好去处。近日来,全国各地的文博场馆游客“井喷”,掀起一股“逛馆”潮。8月18日至8月31日,北京46家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政策,每天对观众开放,保证观众参观需求。(8月18日《新京报》)
近年来,不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播纪录片,还是《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爆款文博类节目,抑或是各大博物馆热卖的文创产品,成功助推文物热,将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寻常百姓家。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体现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票难求、预约困难、排起长队,是不少热门文博场馆长期以来的困扰,其背后的原因是文化展陈和文化消费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在此情形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不少博物馆在暑期调整开放时间,打破“周一闭馆”国际惯例,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这是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助力精神生活富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效举措。
“周一不闭馆”是对公众参观博物馆热情的温情回应。“周一闭馆”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博物馆在周一闭馆,选在每周的首个工作日、客流量较小的周一闭馆休息,是对博物馆藏品、安全、卫生等进行维护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工作日时间前来参观的游客。“周一不闭馆”政策打破了这种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工作日也能够前往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物之美。尤其是那些因工作原因无法在周末前来的人们,如此政策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如此不仅能够满足更多游客的文化参与需求,也能够礼遇工作日无法前来的市民、学生和游客,实现了更加广泛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显现。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仅是文物收藏单位,也是文化传播单位,更是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政策的实施意味着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更多的时间内向公众开放,特别是对于学生们,“周一不闭馆”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行实地学习和观摩,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无疑有助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带着知识走出来。
然而,“周一不闭馆”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博物馆需要确保在持续开放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文物的保护和安全。一方面,政策的实施需要博物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包括安全保障、设施维护等方面的开支增长。另一方面,连续开放七天可能会对馆内文物保护加压,博物馆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保护措施,以防止人流涌入对文物的影响。政策的实施也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投入、文物保护等问题,以确保政策的长期可行性和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创新和变革必将在未来继续引领着文化发展的潮流。总体而言,“周一不闭馆”政策是一个积极举措,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参观机会,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关乎时间的变革,更关乎文化的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博物馆将持续发挥其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不妨碍文物们“休息”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公众在博物馆这一传承文明与弘扬文化的殿堂里充分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让公众与博物馆一直“双向奔赴”。